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

第58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由 正洁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我们今天还是要继续“断我见证初果,为什么需要未到地定?”

那前几个单元,我们已经简单讲说过了,凡夫因为着相,着于生灭相,着于人相、我相、众生、寿者相,在于四种相上面就取像为真、执梦为实,把自己、把别人、把这些影像当真了,把这些影像的互动当真了,当然就在生灭法上面起了生灭相的贪爱执着;就依于贪瞋痴三毒,而造作了身口意行诸多的善业或是说恶业;那即使是善业,相应于天、人的善业,一样是没有办法解脱轮回,一样是所谓的杂染法,不能证得无漏。凡夫如是,而外道呢?外道自认为:我只要离开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相,离开这诸多相,那我就是离于四相,那我就是证得清凉解脱寂静,我就是证涅槃了。这样子的以定为禅,当然不是正确的一个修行方式。只有菩萨能够真实依于断我见之后,再来明心而证得生命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依这个实相心的证得,而能够明心,而能够见性,而能够通达于总相智与别相智,而终究能够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乃至发十无尽愿,具足一分的无生法忍,具足初地菩萨所需要具足的福德,而成为初地欢喜地菩萨,真为佛子,真正是生于如来家,因为一定会被佛授记什么时候会成佛。

菩萨们既然是要以明心为大乘见道的基础,可是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我见不断,明心非真”。如果您明心之后,却没办法转依所证得的这个实相心涅槃心,依之而上修别相智;乃至地上菩萨所应要修学的道种智,或有时候翻译成道相智;乃至圆满道种智,成就佛地所证的一切种智,那您这样子的一个明心,那就是假明心了。过患就在于您明心之前,您并没有如实断我见,所以我们才说:“我见不断,明心非真”,您所明的心不是真实心。因为您明心之后不能转依,您还有路可退,你一定会退到生灭法当中,继续执着五阴十八界当中的某一法为我、为我所拥有,而就在这上面起贪瞋痴、起生灭相的执着,这样子的明心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要请菩萨们要牢记,不要犯了很多人曾经犯过的这一个过失。

菩萨们既然依于这个无相念佛拜佛,乃至成就未到地定;乃至依于未到地定,而能够断除我见,证得所谓的小乘的初果;乃至依于这个小乘初果的断我见,而成就大乘菩萨真正见道,所谓的真见道的明心。我们现在就要来讨论一下这样子的说法,有没有什么论典的依据,有没有什么经论的依据;乃至在经论的证据提出来之后,我们再依于四念处,因为之前几个单元都有提到四念处跟未到地定的关系;乃至四念处,如何在第三个阶段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特别是观察这个五俱意识,乃至这个定中意识心是无常,来实证断我见。不要再错误地,特别是以意识为我,为我能够去体会、去了知、去攀缘、去听、去看、去触、去闻、去嗅,因为种种众生世间的烦恼—财、色、名、食、睡—不可能离开六识心而能够存在。

我们先来看看论典证据的部分,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在《瑜伽师地论》卷69有提到:【复次,唯依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所以者何?无色定中奢摩他道胜,毘钵舍那道劣,非毘钵舍那劣道能入圣谛现观。】奢摩他是止,毘钵舍那是观。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静虑,严格讲只限于色界所证的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新的翻译就翻译成静虑。这在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都是用这样子的翻译。在四空定所谓的无色定当中,我们说它是定多慧少,所以它能够止,它止的力量比四禅还高;就跟我们之前有提到的,那一个欝头蓝弗,他证得的第一有定,三界当中的第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他能够止,可是他观行的能力……。其实止观在某方面的话,我们可以说它相应于定跟慧;止比较跟定有相应,毘钵舍那——观,比较跟慧有相应。那就跟我们之前提到的一切烦恼,生活当中的一切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以定来动摇烦恼;烦恼好像一个坚固的一个树木,您要拔除一棵树木,绝对不可能由下而上,这样子垂直拔起;您一定是跟拔牙一样,一定要先动摇它造成它脱臼,类似骨折这样的一个道理,然后你才能够把这一棵树在土壤松摇动摇之后,才能够拔除于它,整个去断除这样子的一个烦恼。所以我们说一切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以止,来止心于一处,在止于一处当中,再以智慧的观察,再来毘钵舍那、再来观察,然后来证得这些实相般若。

譬如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基本的要断我见,那前面所说的《瑜伽师地论》所说的诸静虑,诸静虑当然是指初静虑,第一静虑就是初静虑,就是初禅,乃至到第四静虑——四禅;或是说除了初静虑诸静虑之外,您也可以依于初静虑,也就是初禅,它的近分定,特别称为未到地定,能够依于四禅,乃至依于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而能够证入圣谛。圣谛就是圣人所说的真实的道理。四圣谛所谓的苦、集、灭、道,能够分分的,能够定慧去观察,定慧等持去观察,现前证得这个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只有文字的般若;而是有依于定慧等持,而生起的观照的过程,以文字般若而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从这段论文,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要能够入圣谛现观;以小乘来讲,你要能够证沙门四果。从初果的须陀洹断三缚结,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身见在这边其实就是指我见;换句话说,你要证沙门四果,您要入圣谛现观,您一定必须要有诸静虑,乃至于最低最低的一个条件,定力上的条件,您要证得初禅前的近分定,也就是未到地定。这样的论文已经很清楚地为我们证明了我们这一个单元的题目,为什么要断我见证初果一定要有未到地定?。

除了大乘的《瑜伽师地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演说的这个《瑜伽师地论》之外,我们再引用其他的小乘论。小乘虽然没有明心,可是小乘同大乘菩萨一样,一样是要断我见才能够证初果;以《俱舍论》来讲,论文的内容主要是相对于所谓的《大毗婆沙论》。《大毗婆沙论》是五百阿罗汉所造,已经证得沙门四果,第四果的阿罗汉。所谓的小乘的无学圣人,他不可能连初果断我见都还会讲错,所以虽然这是小乘法,虽然我们说“我见不断,明心非真”,我们主要是在修学大乘法;可是在这个我们单元的题目“断我见必定要有未到地定”方面,我们无妨可以引用阿罗汉所造的论,乃至引用这一个世亲菩萨还没有回小向大修学大乘之前所写作的这一本《俱舍论》,这是在评破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的一个《俱舍论》;《俱舍论》又被称为小乘里面的聪明论,是小乘集大成的一本论述。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俱舍论》,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里面相应的内容有哪些:【静虑律仪由得有漏根本近分静虑地心,尔时便得,与心俱故。无漏律仪由得无漏根本近分静虑地心,尔时便得,亦心俱故。】这里的静虑律仪,指的就是定共戒;这里的无漏律仪,指的就是道共戒。这里的有漏、无漏,简单来说,外道并没有真实断我见,不是修学三乘菩提,他的六根还会有漏失,他对于意识虚妄我还没有认知,一定还会依这个意识而取禅定,乃至取种种境界法为我,他没有断除我见,他没有办法断除生死轮回;所以他虽然证得四禅八定,乃至证得这边所谓的四静虑,也就是四禅,乃至证得所谓的初禅之前的近分、近分定,也就是未到地定,他一样没有办法解脱轮回。刚刚说过了,静虑律仪就是所谓的定共戒。那么另外一个律仪,《俱舍论》文这边提到的无漏律仪,另外一个名称,另外一个翻译,也叫作道共戒;道共戒就是与道共在一起,相聚一起而生起的这一个戒。因为证得法界实相了,以声闻人来讲,他的法界实相当然不是指如来藏心,声闻人的见道只是在于五阴十八界,特别是意识心的生灭无常上面,去实证、去亲证,去心得决定。可是因为他毕竟是断我见,他毕竟地地增上能够成为阿罗汉,能够成为小乘的无漏无学,能够解脱生死。所以我们一样把他称为是无漏律仪——道共戒,他有小乘的见道。

这个道共戒,根据这边的《俱舍论》的论文,它也是必须要得到这个相应于道的根本定,就是四禅里面每一禅的初禅也好,二禅乃至三禅四禅的根本定;或是最基本的、最低的门坎,你要证得初禅之前的近分的一个近分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必须要您既有这个四禅,或是说至少初禅之前的未到地定,那您又相应断我见了,这样才能够叫作无漏律仪。而相对应于对照于这个无漏律仪的,前面讲的静虑律仪,那是共外道所修,他有定,他定力在的时候,他不去犯戒,可是当他定力丧失的时候,很简单的一个事例:我们前几个单元讲到的欝头蓝弗,因为他是用石头压草的方式,他不是真正的离欲,他不是真正的能够断我见、认知意识,乃至意识这个生为五俱意识所相应的这个五尘的境界法是虚妄、是无常、是轮回生死的来源,他没有这样的真实认知,他没有断我见。所以他即使具足静虑律仪,具足了四禅、四静虑,乃至所证得的定更是四空定,远超过于四禅之上,他具足了静虑律仪;可是却在于一个当下,一个王女,也就是公主,在行捉足礼的时候,他一个欲念生起,就没有办法维持他的律仪了,所以定共戒也丧失了,神通也就丧失了。

从以上我们刚刚所提的、所引用的《瑜伽师地论》跟《俱舍论》的内容,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确实,不管是大小乘,在经论里面都已经清楚,有足够的证据来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单元的题目“为什么断我见证初果,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经论的证据的部分。既然我们讲完了,我们就从道理,也就是说在实修上面如何来证成说:“要断我见,为什么一定要有未到地定?”一个人,我们来检验他断我见没有,我们不去简择说,他信不信受意识是生灭的,信不信受五阴十八界是生灭的。因为道理人人会讲,因为文字般若只要熏习过后了,并不难去说、背诵。在实修方面的话,在实修的道理上面,未到地定的证成,其实我们在之前就已经讲到了。举例来说:您有无相忆佛念佛定力慢慢生起的功夫,您在生活烦恼当中,能够慢慢地一一了解《优婆塞戒经》所说的这个生死过咎的道理,乃至涅槃安乐的道理;你愿意转舍相应于这个生死过咎了;对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无谓的贪爱执着,乃至错误地执着意识为我,色身为我所拥有;你愿意远离生死过咎,愿意要灭除自己的三毒,依于三无漏学戒定慧,来灭除自己的贪瞋痴;你愿意要学习修习定力,你愿意譬如说以五停心观,或是以无相念佛的方式,让自己能够摄心为戒;不管是哪一种定力的方式,您这定力慢慢生起,您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你就一定能够达到所谓的一切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一次又一次的熏习,一次又一次的修行,去现前观察,慢慢的渐渐的,您这个整个过程必定熟能生巧;因为越来越心得决定,您的定力一定会慢慢地再升高。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的浮沉其实就是对于五尘境界的攀缘贪爱,这样的一个习性的降低减弱,一定会让您在私下,不管您是在练习五停心观,或者是您在无相拜佛忆佛,一定会让您更容易的能够心得决定的住在于忆佛念;而这样子的越来越远离五尘,就是能够慢慢地、渐渐地能够伏除自己意识心的攀缘性,攀缘前五尘的这一种生死过咎性,那您的未到地定一定会生起。这个生起,刚刚所说的主要是依于定力,还有依于生活当中性障的消除。

其实我们之前也跟菩萨们讲过了,正觉讲堂很明确地告诉菩萨们,您在大乘佛法入门的修学,您要四种修学:第一个修学知见,以断我见来讲,你要知道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道理;一一了知每一个法是指什么,了知它的内涵,然后了知它的无常,是苦、是空,是生死轮回过咎的来源。知道了这样的知见,你还要去修习定力;换句话说,你要有无相拜佛忆佛的功夫,要能够净念相继。除了修学知见、修习定力,您要依于这样子有定力、有知见,而依于一切烦恼,依于这个知见这个慧力,还有这个无相拜佛忆佛的功夫,慢慢地生起的这个定力;定慧等持,而于生活当中,能够“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动摇烦恼让它松脱,再终究以智慧来拔除它。然后最后三个修之外,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之外,您更要修集福德,福德部分不是我们主要重点,我就简单带过。

简单来说,当您在正觉讲堂修学,您具足了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是生灭法的这个基本的认知,有作基本的观行;您有了拜佛忆佛的定力,已经慢慢地能够净念相继了。那么再来,或许您之前已经作过了所谓的七方便这个法门,所谓的五停心观,再来的四念处的别相观,乃至四念处的总相观,这样的观行。那么我们还是要建议菩萨,当您已经自认为有未到地定生起之后,您更要详详细细、仔仔细细、脚踏实地地再回到这个四念处的观行;从观身不净,乃至于观受是苦,乃至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当然观法无我,如果严格要讲,真正能够实证法无我的只有佛,大乘的四念处只有佛才能够实际圆满的完成,这个部分我们不提。回到我们说四念处的观行,观身不净讲的是指五根身,是如来藏受熏持种根身器,出生给我们的这一个报身、这个五根身。那这个五根身依于根尘触而再产生的受,所谓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要观察五根身是生灭的、是不净的。依于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外相有十二种,中相十二种,乃至内相十二种。譬如说外相的发毛、爪齿、眵泪、耵聍、涕唾、垢汗、大小便利——就是大小便,这一些的内相、外相、中相的实际上的观行,在自己的色身上,在他人色身上,在种种众生的色身相,能够如实地去观行而心得决定,一切众生的这些业报身,全部都是不净的道理。既然五根身都不净,那么依于根尘相触而有的受,所谓的触、受、爱、取、有,根尘触而有的受,五根身既然都不清净了,依五根身而有的,您需要作的四念处的第二个层次的观行——观受是苦。那么不管这个受,是现前短暂的苦受、乐受,乃至非苦非乐的无记受,因于五根身才有这些受的出生;既然这一个五根身是不净的、是生灭的,那依于五根身为基础,才可能出生的这些受,怎么有可能是清净的?怎么可能是真实的乐呢?

这个“观身不净”能够如实确定了,心得决定了!“观受是苦”也能够如实确定了。好像在洗澡之前,您先能够脱掉外面的外衣,脱除掉对五根身的净颠倒;乃至脱除掉大衣之下,或是外套之下这个衬衫,也就是说脱除掉您对于这个受是乐,这个乐的颠倒,你不再执着世间的乐是乐,您没有这样子的一个妄想知见。依于这样子的一个修行,你自然能够进步到第三个阶段观心无常。“观心无常”首先你就要先认知到,前面说到这个五根身,离开五根身没有受,而不管是五根身或是说三种受,其实都是意识所取的对象。换句话说,当您在四念处的观行,智慧好一点的菩萨一定能够体会得到:意识所取的五根身、这个不净身,乃至意识所取的这些非真正乐的这些受,其实都是依于意识心而才能够生起。一方面意识本身,以人趣的众生来讲,离开五根身,离开我的大脑,意识不能生起;没有五根身不能有受,没有五根身,也不可能有意识。当您依于四念处的前面,脱掉了外套,再脱掉衬衫,你终于能够再观心无常,而脱掉这个意识的内衣;意识的内衣正式脱掉了,你断我见了,那我们可以说,你真正的洗到身体了。从我们这边简单的从四念处道理上的实修,就可以告诉菩萨们,其实这里已经也提到了,不管是意识所取的这个五根身,意识所取的这些受法,都是无常生灭。乃至最后您一念反观回照,这个能取的意识心,一样是生灭无常。这个时候依于你的未到地定,能够离于五尘,您自然能够依这样未到定的定力,而实证断我见证初果。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祝愿各位菩萨们:福德、道业增长!


浏览量 1084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