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第131集

琅琊阁错解《百法明门论》中真如的真义(一)

由 正源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黒之琅琊阁”系列视频弘法节目。

琅琊阁部落格于2020年3月15日以〈正觉同修会的名相错解:从《百法明门论》看阿赖耶识与真如的区别〉为题贴文发表了评论,内容指摘正觉同修会对于“真如”和“阿赖耶识”的界定有诸多“错谬”;结论并评断:正觉同修会萧平实导师完全混淆“有”与“无”的界定。

该篇贴文以 世亲菩萨造、玄奘菩萨翻译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所列五位百法中,第一位心法、第二位心所有法、第三位色法和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都是有为法,而第五位的“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等六种是无为法,就主张真如是不生灭的无为法,八识心王中的第八阿赖耶识是生灭的有为法。又再主张 玄奘菩萨所造《成唯识论》中有关六种无为法的解说,就是《成论》对“真如”的定义;然后以这两部论中圣教,作为他指摘正觉同修会及 平实导师所阐述的“阿赖耶识”和“真如”有诸多“错谬”的依据。

贴文最后附注说:【更详细的辩正,请参考《正觉法义辨正:“真如”只是阿赖耶识的真实性?》】就是2019年10月24日琅琊阁部落格上的另外一篇贴文;但是2019年那篇贴文,已经有正觉同修会其他亲教师加以辨正,接下来三集我们就限缩以2020年这篇贴文为辨正的范围。因为琅琊阁部落格中许多像“正觉法义辨正”、“正觉佛法名词辨正”、“正觉佛法名相错解”这一类的贴文,都是出自张志成先生之手,文章用语也跟本贴文相仿,足以相信本贴文应该也是张先生所写的。

其实,三乘菩提阐述第八识阿赖耶识及真如的经论圣教极为众多,可谓不胜枚举,但因为这篇2020年贴文只引用了《百法明门论》和《成唯识论》,兼及窥基大师所撰《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作为论述其主张的依据;基于武器平等原则,我们也只根据这两部论,和窥基大师所撰注解及听闻 玄奘菩萨解说《成论》而记载的《成唯识论述记》中阐述真如和阿赖耶识的真义,来厘清相关问题,并辨正这篇张志成先生贴文断章取义、断句取义,错解两部旷世巨论之处。

《成唯识论》提到真如两个字的地方总共有一百零五处,其中有十四处演说真如的意涵,但是张先生这篇贴文,单单把下面这段论文认定是《成论》对“真如的定义”,正是以篇概全、坐井窥天。论文说:【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成唯识论》卷2)

上面是完整的论文,琅琊阁贴文省略了“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这段内容,而仅以“二、依法性,假施设有”所阐述的五种“依真如假立”的无为法,作为《成论》对真如的定义。然后贴文接着说:【无为法有六种,皆是真如——“真如无为”——的不同描述方式。】意味着:真如无为等于虚空无为、等于择灭无为、等于非择灭无为、等于不动无为、等于想受灭无为。这似乎是张志成先生误解《成论》“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的开示而来,进而认为这就是《成论》对“真如的定义”,那就错得更离谱了。

首先,《成唯识论》开示的五种无为法,分别是“离诸障碍,故名虚空”,乃至“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所说的每一种无为法的内涵并不相同;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分别解释说:【即此真如,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无漏惠简择力故,灭诸杂染;杂染之言,通有漏法;究竟证会,即此真如,名为择灭,即由惠力方证会故。……而此本性,不由惠能;而性清净,名非择灭。或有为法缘阙不生,不生之灭,显真理故,名非择灭;离无漏惠,而自灭故。……若离第三静虑欲时,得于一切苦乐受灭;即此真如,说名不动。乃至若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灭。】(《成唯识论述记》卷2)

就是说,这些无为法各自说“即此真如——这就是真如”,其实都只是“依真如假立”。这种情形就像《大般涅槃经》中 释迦世尊所举众盲摸象的譬喻:有一位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一群出生就眼盲,从未见过大象长相的盲人以手触摸;然后问他们是不是都知道大象是什么模样?每一位盲人都回答已经知道了;国王接着就要他们各自说说大象的形状。结果,【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大般涅槃经》卷30)就是每一个盲人所说大象的模样都不相同,都只就他们个人所触摸到的部位,去想像而认定这就是大象的长相。世尊譬喻完接着说:【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大般涅槃经》卷30)意思是说:这些盲人各自都只说出大象的一部分形相,没有一个说出完整而正确的大象身体;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他们没说,因为如果排除他们所描述的这些形相,就不存在任何一只完整的大象了。如果这些盲人说完之后没有慢心,不否定其他盲人所说,就不会有争议,因为其他盲人所说也正确,只是未窥全貌而已;若是因此而否定其他盲人所说,甚至如张志成先生否定已见全貌的善知识所说,就成就了破法重罪。

《成唯识论》“此五皆依真如假立”这句圣教,也应该这样解读才契合它的真义。就是说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都只体现真如无为的部分法性;而除了这五种无为法之外,真如无为也还有其他法性,例如《显扬圣教论》说:【无为者,此有八种,谓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想受灭、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显扬圣教论》卷1)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3也有同样的教说。而象牙不等于象耳、不等于象鼻,乃至不等于象尾,这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普通常识;同样的,虚空无为也不等于择灭无为、不等于非择灭无为、不等于不动无为、不等于想受灭无为,更不能像“琅琊阁”张志成进一步推论:【无为法有六种,皆是真如——“真如无为” ——的不同描述方式。】说这就是《成论》对真如的定义,否则不免像《长阿含经》中 世尊所举类似的譬喻故事中,镜面王听完一个个盲人描述大象的形相后大笑着说【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长阿含经》卷19)的情形一样,令有智之人听了不免摇头叹息,但是心中却满是悲愍和惋惜。

至于琅琊阁贴文虽然也举示《百法明门论》:【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说五位百法第五位的六种无为法是“四所显示故”,都是前四位法所共同显示;并且引了窥基大师的解释:【言无为法者,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也。】及【……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事以明,无由彰显故;借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最后明也。】(《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1)等等这些的论文作为他的依据,但是这也恰恰证明我们前面的辨正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三乘菩提,不论声闻、缘觉或是佛菩提,修学的目的都是要“断染成净”,趣向无为;然而,只要略知三乘菩提修学过程因位与果位差别的学人,都能稍稍理解不仅三乘有异,每一乘之内,前后修证阶位也有不同;尤其大乘的佛菩提,更是千差万别,所以《金刚经》才会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能含糊地说:五种无为都等同于真如无为;若都等同真如,何需再立这五种无为?

前面窥基大师解释“四所显示故”,说:“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事以明,无由彰显故;借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可见百法第五位的无为法虽然有六种,但主要目的是“约事以明”;因为真如无为“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祂的体性非常微细深邃,必须借一些事相来说明才容易明了;而这事相就是要“借前四,断染成净”,要借着前四位的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经由修学熏习、断染成净才能显现。这里所指的就是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这五种无为法,因为都是在事相上修断种种杂染法而证得清净的境界。例如不动无为是“离第三静虑欲时,得于一切苦乐受灭”,这是指第四静虑,也就是第四禅已灭苦、乐受,寂静不动的境界;尤其是四禅等至位中,已无前五识心及五尘,相应的心所法也不复存在,成就不动无为。而想受灭无为是“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指的是证入灭尽定,不只前六识心及其心所法,乃至第七识的想心所和受心所也全都灭尽而不存在的境界。这些都是显示经过修行后断离某部分杂染而呈现某种清净的无为境界,但都不等于一般人身上的真如无为。

至于无为法的第六种“真如无为”,依据《成唯识论》圣教说:初地菩萨已能证能行,但必须到十地才圆满的十真如,其中六地圆满:【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成唯识论》卷10)也就是说,真如无为是直接显示祂“本来就无杂染,不是经由断离杂染之后才转变为清净的体性”。这从《成论》说虚空等五种无为法“皆依真如假立”,作为假立其他无为法所依凭的真如无为,必定是体性本来无染,不是“断染成净之所显示”,也是必然的道理。由此可见,百法第五位的六种无为法虽然都是“四所显示故”,但是显示的方式,前五种都是断染成净才显示,真如无为则不须经过断染成净,于凡夫地就直接显示;至于显示的内涵差异,就更不在话下。这点也可以证明“琅琊阁”张志成贴文,认为《成唯识论》有关六种无为法的阐述,就是对“真如”的定义,其实是错解《成论》“此五皆依真如假立”和《百法明门论》“四所显示故”圣教,错解其中所阐述无为法的真义,以及虚空等五种无为法与“真如无为”间关系的错谬主张。

至于张志成先生又在贴文中说:【上面引文的最后一句“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是以类似中观“双遮遣”的胜义谛立场来形容“真如”,强调真如是非有非无,不可用语言形容;从唯识学来说,这是以胜义胜义——最高胜义谛或“非安立谛”立场,来界定真如。】也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而错解了《成唯识论》所阐述真如的真义。贴文这里所引述的《成论》完整的论文,应该是:【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成唯识论》卷2)而这段圣教,已经明示了虚空等五种无为法与真如无为间的差异。

论文说,虚空等五种无为法,都是依于各自不同境界而显示真如无为的部分法性而施设假立的;换言之,虚空无为等五种无为法,是依前四位法在不同境况下直接显示的真如无为而假立的。因为凡夫与修行人之间心行有许多的差异不同,但真如无为是人人皆有的,为了显示如是不同境况下的真如无为,所以施设虚空无为等五种差别,却都不外于真如无为;然而,真如无为自身却有真实存在的理体,只是祂不是世间事相上:【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成唯识论》卷2)没有办法从这些世间法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因此就为祂另外假施设安立“真如无为”这个名字。一方面为了遮止恶取空或邪见论者拨无一切法,主张没有一法是真实恒存,何况能有真如存在,所以要说真如无为是有真实体性的;另外一方面为了要遮止执著真如无为犹如事相上的有法,生灭不实,所以要说真如无为的法性,如同世间虚空一样常住不坏。

也就是说,真如无为是由真实理体所显示的法,不能认为祂是虚幻想像的假法;又因为祂的理体真实而常恒不变,并且对一切六尘境界都不动心而如如不动所显示出来的无为性才称为真如,所以《成唯识论》所界定的真如无为,不像部派佛教和外道主张离开众生色、心之外,有一个真实常住的无为法叫作真如;而是认为真如无为与众生的色、心等法,非一非异、非实非不实。意思是说,离开众生色、心等法,就不存在一个真实恒常的无为法真如;也不能以世间事相上的有无,来说真如无为是真实有或不是真实有。

这一集就先辨正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474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