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第157集

正知而住(下)

由 正墩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系列佛法讲座。

琅琊阁自我定义施设的“正知而住”,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出现这个名相,然而这两者在修行的定位、意趣及修行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此单纯就《瑜伽师地论》中所说正理提出来简单说明。“正知而住”是属于声闻法中要成就出离地资粮的其中一种,是声闻道的修行方法,并不是菩萨的修行的主要内容。声闻地的出离,有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世间离欲的修行,是共外道,禅定的修行,修行的成果是证世间四禅八定;而另一种是出世间离欲的修行,不通外道,是声闻解脱道的修行,而修行的成果是断见思二惑,通向涅槃解脱。

要能修证世间、出世间这两种出离需要许多的条件,所谓的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是解脱道修行的修道资粮的一部分,也称为涅槃法缘。这包括了自圆满、他圆满、善法欲、正出家、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乐远离、清净诸盖、依三摩地等等。以上这几种涅槃法缘是属于所谓的劣缘。这意思是说,这几种条件针对证解脱或者禅定修行虽然相关,但并不是直接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种涅槃法缘: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是属于所谓的胜缘;意思是说,归依在佛菩萨座下,听闻善知识熏闻正法,以及以解脱智慧正见如理作意。简单地说,就是透过佛法闻思修所成就的智慧,并且保持着智慧的观照,这对于能证出离道是直接帮助的作用,所以说它是殊胜的法缘。以上所说属于这两类的修行的资粮,若是没有满足,会导致修行的人不能证涅槃,所以称这些资粮为涅槃法缘,或者称作资粮道。

在《瑜伽师地论》卷24中 弥勒菩萨是这样为我们开示:【云何名为正知而住?谓如有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覩、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解劳睡时正知而住。】也就是说,正知而住所要去关注了知的对象范畴,是包括了修行解脱道的比丘在他的日常生活种种行为,比方说往返、覩瞻、屈伸、衣食、行住坐卧、睡眠觉醒、说话静默等等。

紧接着,对于这些日常生活行为的内容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为的正知而住,弥勒菩萨也为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举其中的一个例子来说:以比丘身行相关的往还,先解释了实际的行为是什么,就是:比丘前往聚落、前往聚落与聚落之间,前往拜访家属家、前往家属家与家属家之间,前往道场、以及前往道场与道场之间;同样的,比丘从以上所说,相同的这些处所返回。然后说明对于往还的这个行为的正知而住应当要如何作:比丘对于前往某个聚落、从这个聚落村庄返回的这个行为,到底是谁所作的,要有明确地认知。如果是我自己前往,要明确地知道是我前往聚落村庄;如果是我从聚落村庄返回,也要明确地知道是我返回聚落村庄。这是说比丘就依止在托钵乞食的聚落村庄的某一个地方居住,便要这样明确地思惟:“我今日应当前往这个聚落村庄去乞食,乞食后便返还本来居住的地方。”

并且对于应当前往的及不应当前往的处所,也要能够正确地了知;对于应当返回的处所以及不应当返回的处所,也要能够正确地了知。要思惟简择:“在我去托钵乞食的聚落村庄之中,或许也有我不应当前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不应当前往呢?这就是所谓的 如来禁制比丘不应往的“五非所行”,也就是遮止乞食之人前往、停留站立的非所应行五处:杀羊的人家、酒馆、妓女户、国王宫殿、屠夫家及监狱。相反的,“这一些处所是我应当前往,哪些处所是我应当前往乞食的?”这包括了王公贵族大族姓家、婆罗门大族姓家、各种在家居士大族姓家、或者官僚家、或者财富丰饶的人家、或者长者家、或者是商主家。并且对于应当前往的及不应当前往的时间,也应当正确地了知;应当返回的及不应当返回的时间,也要能正确地了知。要这样思惟:“有些处所虽然我应当前往乞食,但是在时间上我不应当太早或者太晚前往;而若是施主有紧急的事要处理时,也不应当前往;如果施主家正有人嬉戏欢乐时,或者家里的房子正在建造装修时,或者正在作世间的弊秽法时,或者家中有发生诤讼时,都不应当前往。”对于诸如此类的林林总总相关应当以及不应当前往及返回的行为、状况、自我正确心态,也都能正确地了知,这就称为“正知”。

比方说,前往乞食时,要能够正确地了知不于有潜在危险的情况之下前往,如不与性情凶恶的象、马、牛等动物同行,也不涉足危险的路况。还要面对施主时要以怎样表现令施主不起烦恼,自己要如何调柔谦卑的态度,以及接受到施物时要以如何的欢喜满足的心态。前往施主家时,面对施主不能够明了如何是有智慧布施时,自己又要抱着怎样的态度来调适自处。若前往施主家,对所受施物要能够自己衡量合适的分量;要能够做到不应当为了想要得到供养,而表现出来虚假的一面来欺骗别人;而获得布施时,要以怎样清净无贪染的心来受用。

接着 弥勒菩萨便强调成就这个正知的作用,就是当你能这样正知的作意之后,就能在自己有正确地认知要前往及返回的目标处所这种作意下,去作前往或返回的这件事;会前往应当前往的处所,以及返回应当返回的处所,而不会前往不应当前往的处所,也不会返回不应当返回的处所;会在应当前往或者返回的时间点去作前往或者返回这件事,而不会在不应当前往或者返回的时间点去作前往或者返回这件事。诸如此类种种相关的返还的行为,由于色身行动有关的轨则、礼仪、威仪等因素,而有应当要前往或者要返回的,以及不应当要前往或者不要返回的,同样也要依照着这样的原则作前往或者返回的行为。

“正知而住”所关注的比丘种种行中,归纳起来有五种业,以上所举的正知而住的往与还这两件事,因为是身根的造作,所以是将它属于行时身业。其他的行时的业:覩瞻是行时的眼业、屈伸是行时一切肢节业、持僧伽胝以及衣钵是行时衣钵业,食、饮、噉、尝则是行时饮食业。除了行时的五业,住时也有身、语、意、昼、夜等五业,行、住、坐是住时身业,语是住时语业,卧、默、解劳睡是住时意业,习觉寤则是兼具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卧是住时夜业。

什么又是行时正知而住的业、住时正知而住的业呢?各有两种,那就是在造作这两种行时业、住时业,各有安守正念、不放逸住这两类,所以正知而住总共有四种业。以上所说的对种种业的正知,如果这样的安守正念、不放逸住的善品尚未达到成熟圆满的阶段,这只能说是正知,还不能说是正知而住。如果内心兴起加行,如理作意,伴随着胜妙的智慧,这个正知在行时、住时一切都能够成办,没有缺损,这就叫作正知而住了。

这个正知而住的作用的发挥,就是这些的行时业也好、住时业也好,在对于这些业应当要做的事、应当要造作发生的处所、应当要造作的时间点,以及相应这些业的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当作的,就当依照这些事、处、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依着正知而去造作。因为这样的正知而作的种种业的结果,就能在现世当中是无罪无犯、无有恶作,也是对这样的正知而作的一切不会变异,也不会后悔了;而在未来世也没有罪,因此死后不会堕入恶道,不会出生到任何地狱当中,并且获得本来没有得到的资粮,并且累积。这就是正知而住的所有略说。大家听了这段说明,是否觉得这些道理有些熟悉?这个正知而住与戒律是有相关的,因为时时以正念来防护自己的身口意根门及所发起的种种业,不令放逸,这是帮助持戒不犯的因缘之一。正知而住与其他几个前面提到的涅槃劣缘:根门密护而住、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胜行等,是同属于这一类避免犯戒的因缘之一。

佛弟子所有造作的业,都必须因为有正知而住的前提下去进行,因此说这个正知而住是正智。如《杂阿含经》说:【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杂阿含经》卷37)而这样的正知而住的正智,却必须要有正念为前导,精勤无间地以四念处慧观的正念来当作方便,才有对身口意行观照的正智。这个道理,就是前面所说的要以“安守正念,不放逸住”的基础下,所作种种行才算是正知而住的业。所以《阿含经》这段经文之前,是这么说的:【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杂阿含经》卷37)

如果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件事,具有这样正知而住所造作的种种业,则是在八正道当中属于正业。如 弥勒菩萨说:【若如法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于追求时,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钵及僧伽胝、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瑜伽师地论》卷29)而由持戒清净能引发定的道理,以摄心系念在四念住的随念作意来守护根门“正知而住”;由于随顺于定的缘故,正知而住也是定的所行之依处。

以上的解说内容因为比较长,但还有许多正知而住的实际行为,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不能为大家一一地详细说明,若观众们对于修学声闻法有兴趣,对各别的行时业或者住时业,请自行参考《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内容,依声闻道的修行精神自行思惟。只是要提醒大家一点,正知而住只是在许多的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之一,若想要修行顺利,还有许多的部分必须同样的去满足,不可偏废。尤其这其中与佛法修证更直接关系,还有先前所说的胜缘——那就是要依止善知识,闻、思、修正法——更值得所有学法的人关注与重视。不可妄想只要一招半式,就可以闯遍修道的天下;并且要了解,这个部分是声闻法的修行方式,菩萨在大部分的修行阶段及时间的作意并不是如此。

因此,从以上根据《瑜伽师地论》《阿含经》的说明,很明显地看得出来,比对琅琊阁自己定义施设的正知而住,琅琊阁所说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的标的与意趣,实际上与经教所说的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琅琊阁所说的,与所有佛法修行道理也是相违背的。针对琅琊阁自我定义施设的正知而住,我们也必须说,除了不能当作是修定的基础,也不能当作修观的基础,也不会因此有止观修行的成果。甚至因为不是以佛法智慧的正念当作先导,所以也不能成就戒的功德;尤其心处于散乱的状态,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更不用说有助于证解脱。

至于琅琊阁高举说这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起点,可以断我见、我执的,甚至想要证果、破参、未来际成佛;他们这样的主张,实在说是太牵强。若是目的为了宣扬声闻解脱道的修行法门,也应当如实依止善知识、遵照经典所说的道理来修习。若任由自己四处截取资料,再自行拼凑增删,然后再以自由意志来创新,但最后所呈现的却又不符合圣教量三法印的原则;这样只是让自己浪掷生命、自误误人。在此至诚地呼吁,切莫作如此不智之举。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的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浏览量 338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