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第31集

琅琊阁们是大乘菩萨吗?(一)

由 正娴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最近会内退转一些菩萨,这些退转者即是琅琊阁诸众(写手们),从他们不断接力贴文当中,让我们看见了能够在末法时期大乘修学实证的无生法忍能够安忍,能够信受、依教奉行的真实义菩萨着实难值难遇;跟随真实义菩萨继续利众修学,还能在乱世中像清流注入世间,其心不为染浊动摇的多数菩萨们,着实敬佩赞叹。也怜愍感叹琅琊阁诸众有情的无明遮覆与业障难敌造作诸多遗憾事业。

琅琊阁文章已po出一段时间了,在这个期间,已有不少的正觉菩萨文章回覆,也有为他们的法义错谬处加以解说辨正,但是他们仍然以“举经教”截取式的错解而自以为是的坚持邪见。所以形成多处与经论鸡同鸭讲,与正觉所说的实义法无法交集,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虽在正觉学法数年乃至十多年,在学期间无法放下根深的邪见,带着疑见学习、带着世间事业杂染认知学习,当然在听闻了义法时,时时心里有着恶见、疑见、自取见,当然听不到精明实义声音,也见不到此经之光明。在这种状况的心态学法,就算圣 平实导师已经引进门内送上的珍宝,仍然让他们弃鄙。再者,琅琊阁诸众(写手们)大多在正觉会内闻熏诸法,看得出在推翻法主圣 平实导师所教授的如来藏诸法,他们用字遣词书写当中,也小心避免使用法主圣 平实导师平常上课所使用的教授法义说辞,所以琅琊阁诸众(写手们)在解释经论文义,更显出辞句言说特别以自己所创、能理解的名相解释论说;因此,更能显示出他们并非以实证智慧来解说经论。

今天想从另一个方向来探讨,为何他们学法至今会成为这样的修学者?正觉所弘传的法教是以三乘菩提为主要,无论经论律藏之教义,皆围绕着如来藏来说一切法,圣 平实导师弘法三十年多,也从未外于如来藏核心说法,皆如实说、实义教授。除了讲解二乘解脱道和大乘菩萨道,与宣说学法次第及修学趣向重点外,也在教团里多方开辟各种培植福德资粮事业选项,以让学子不但在法上完整闻思修时,还可以依教奉行,亦可以在义工团队实修观行并且植福,也对治性障伏除,配合上课所听、所观照,次第、渐次修学。至此可知圣 平实导师所带领的、所修学的即是真实大乘菩萨行道。

琅琊阁(写手们)是大乘的菩萨吗?他们的行为符合吗?只有净信的菩萨能堪任、能修学大乘了义法。什么叫作净信的菩萨?也就是十信位具足,对于真善知识所说的真实义理具有清净信受。他们不断地批评真善知识的法义,却没有展现大乘菩萨应有论义佛法的菩萨风格,也没有弟子请法的谦虚。我们也可从经论上看,就如《瑜伽师地论》卷40说:【又诸菩萨,不从一切唯聪慧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无净信者,不应从受,谓于如是所受净戒,初无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悭贪者,悭贪弊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不应从受。毁净戒者,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戒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于他违犯不堪耐者,不应从受。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睡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乐喜谈者,不应从受。心散乱者,下至不能构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不应从受。有闇昧者,愚痴类者,极劣心者,诽谤菩萨素怛缆藏及菩萨藏摩怛履迦者,不应从受。】

您看,以上经论说明指出这些类的人,是不符合正受菩萨戒,不符合即是没有当菩萨的资格;世间人尚知尊师重道、孝顺父母,更何况是让您出生法身慧命的父母。虽然法主一再在课堂上为他们解说,却发现他们仍以深重邪见,处处违背经教一篇篇的贴上,完全听闻不到实义菩萨的导正与教说,甚至未确认、莫须有的事相攻击,完全无顾虑一位曾经帮忙打开大乘实义知见的年长尊者!于世间法上系属忘恩背义之流,无论再华丽的演说贴文,这样的行为是菩萨吗?这样行径符合大乘菩萨吗?

对于琅琊阁写手的回覆文——就像此文内容,这一篇〈正觉的悲哀:错解唯识基本原理,造成法义架构错谬(正觉增上班学员)〉,看见“正觉增上班学员”一文如此错解五遍行及五别境,也难怪对第八识之理解与证转也是通篇错谬。就文中错说如下,他们错认以为的“正确道理”如下:【(第)1.(这是他们贴文说的喔)能了别的心所法是五遍行当中的前四个:作意、触、受、想。想即取相,取相完成也就是了别完成了。了别不是靠五别境。五别境是了别境界之后,众生历缘对境时,面对各别各种情境,进一步升起的细致精神活动,例如贪爱(欲)、专注(定),分析辩证审查(慧)。】(〈正觉的悲哀:错解唯识基本原理,造成法义架构错谬(正觉增上班学员)〉,琅琊阁。)此段为他们错说误解的部分,分辨“能了别的心所法”他们错说,还拆解五遍行成四个,若有配合现观,不会这样拆解文字,玩六识论推理戏说才会这样说法。

竟然还说“了别不是靠五别境,以众生历缘对境时,面对各别各种情境,进一步升起的细致精神活动”,错说了了别功能。难道历缘对境,还有对各别各种的情境,不需要了别功能吗?不然如何知道境界的不同?他们所谓“各别各种情境”、“升起的细致精神活动”,是否应该要依靠五别境与五遍行,才能具足领受了别与决定;就像贪爱饮食,如果没有欲心所等的发起,即不会有作意、触、受、想、思的配合。不管是他们所谓的历缘对境,还是各别各种情境,或者是升起的细致精神活动,以上不也都是“能分辨了别”的别境心所法所完成的,否则怎么能得知不同层次的境界?怎么能得知细致精神活动?五别境与五遍行属唯识细部观行,别境与遍行心所彼此前后心心无间,前提则是必须接受也要信受第八识如来藏并证转现观此境,要具备历缘对境观照也要依缘如来藏来说,并非自行以六识论想像拆解法义来说历缘对境。

每个法种皆有其流注之次第先后,就像意根是意识的等无间缘(为开导依),而意识是前五识的等无间缘(为俱有依);第八识如来藏是意根的等无间缘,如来藏也是前六识的等无间缘,祂们互相所缘的缘亦有亲疏心所法,有的缘自类性,有的缘外法尘,这些皆有其法住法位的显现。若不从第八识如来藏证悟说起观行,所说的佛法,纯属戏论。故应该回归证转于第八识观照其前七识次第顺序,才能符合圣教量。从第八识如来藏来说,他们错认第八识如来藏属于有为法,不切割为本体与种子——也就是“种子有为、本体无为”的正见。倘若只说前七转识与第八识等同,所谓五别境与五遍行,当然也会混淆说不清楚。

他们错认以为的“正确道理”:【(第)2.八个识都有了别作用,根据成唯识论,第八识了别三类事物:谓有漏种(即诸相、名、分别习气)、十有色处(五根及五尘),及堕法处所现(的有)实(体用的余诸)色(法)。所以第八识很确定是可以了别五尘。】(〈正觉的悲哀:错解唯识基本原理,造成法义架构错谬(正觉增上班学员)〉,琅琊阁。)一开始他们就错解八个识了,其实在现观中,即可清楚见有一个离见闻觉知真实心与一个时时分别处处作主妄心,如楚汉分岭互相不逾越,一点也不含糊,真与妄如巧夺天工地搭配,使有情众之生活有序不乱;若是如来藏能取代意识的分别、意根的处处作主,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的功能差别就会受限于三界内,因为妄心是三界法,外于三界无法领受。第八识如来藏是因为能藏、所藏、集藏一切法种,故此能提供有情的轮回种子流注,只要有情的因缘果报之需求兑现,第八识如来藏绝不含糊,都会供应种子流注。故说,第八识如来藏的了别不属于三界内,却可以配合三界有情之所需无偿提供。

第八识如来藏是体,故出生了有漏种、十有色处、堕法处所现实色;因为有情的所需,所出生的法种必定符合之所用,所以祂的了别不是妄心的了别。八个识一定各有各的功能与所用,不曾重复、也不会重复,这样彼彼才能合作无间;若有重复功能体性,有情身心则会错乱。所以不能单凭“第八识了别三类事物”,凭借着“了别”表面字义来依文解义,就断言“第八识很确定是可以了别五尘”,就公诸po文;自己错会却误导众生,这样学习大乘、尤其是了义法,谤佛、谤法恶业即刻成就。今天你与实义菩萨对佛法见解有别,若是大乘实义菩萨会这样随笔公诸说法吗?应该会谨慎求证才是负责的态度。

他们错认以为正确的道理:【(第)3.第七识不了别五尘境,他只了别第八识的见分。第七识的别境慧心所让它判断认为第八识见分就是我,从而产生了我见我执。】(〈正觉的悲哀:错解唯识基本原理,造成法义架构错谬(正觉增上班学员)〉,琅琊阁。)若从“第七识不了别五尘境,祂只了别第八识的见分”这段说起,首先琅琊阁(写手们)要先实证、也是要接受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够悟后起修,才能探讨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自性差别;对未悟者及二乘圣人而言,会单纯说:前七识是见分,第八识所生六尘为相分。其实前五识现起时各有其相、见二分现起,其相分为心行法相,见分为六识的识别功能;识别功能的行相即是六识自身的相分。其六识体性是各各不同,如眼识是分别色尘,耳识是分别声尘,乃至意识分别法尘等心行功能,都是各有各的相分,而六识分别六尘的功能即是见分;同理,意根、第八识亦有相、见二分,然第八识相、见二分非在内六尘中起分别作用,而是对七转识之心行、色身之执持等等作分别。当他们否定实证所见,连第八识所在处都是否定,而去高谈论述第八识的见分,犹如纸上谈兵,所说的法义就会狭隘,也是戏论,当然也会错会其中义理。

他们连虚妄分别的内容,能取与所取空都淆讹,怎么能得知第八识如来藏了众生心行之微微心?因为能取的意识、意根领受了所取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误以为真实有。而能取与所取空皆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法,不外于第八识如来藏,故称自己的见分玩自己的相分。若是自行推论而错断法义,是否有如经论所说“谤菩萨藏素怛缆藏及菩萨藏摩怛履迦者”,这样大乘菩萨不应从受,这样会是大乘真实义菩萨的所作所为吗?

他们错认以为的“正确道理”:【(第)4.第六识能作主,因为五遍行的第五个心所法【思】就是作主决定,发动身语意的推动力。五遍行五个心所法分成两组,前四个可以了别境界,第五个思是造作身口意三业,……】(〈正觉的悲哀:错解唯识基本原理,造成法义架构错谬(正觉增上班学员)〉,琅琊阁。)此段他们解说也是错说,在正觉禅净班两年半里,即已教授八个识各个不同的功能差别,除了(前五)眼耳鼻舌身识外,意识是分辨了别,意根是作决定的;也教导六六身的三十六种观照,让我们学员先行认识意识的粗、细了别。如今挂上“正觉增上班学员”,反而于说“第六识能作主”一说,从此处看出他们对于意识、意根在禅净班里所学的知见,是未曾好好观行与学习,导致错误认知;十八界的功能差别没有好好观行,也可以看出动中拜佛功夫也未成就,这样学习大乘了义法需要有成就的基础,也就是琅琊阁(写手们)的定力与慧力是无法互为平衡支撑。

他们只是单作名相研究,这样到大乘道场学佛学法,就会变成学习“学术界研究者学法模式”,于是就会产生他们后续所说的这样内容:“因为五遍行的第五个心所法【思】就是作主决定,发动身语意的推动力。五遍行五个心所法分成两组”的说法。这样学法,之前没有观照,就会衍生拆解佛法名相的名义分类:你这样拆解佛法却无义理,这些地方就会产生矛盾无法收圆。没有配合正见正定次第现观,完全靠想像佛法道理,这是断了根本的修“学”,连修“行”都谈不上。当把意根五遍行功能错认意识五别境功能,接下来的闻思修法与实义菩萨所说的法义当然处处不合,就会时时生疑,自行举经教又误解经论说法,这样行为犹如命悬一线于轮回大海中行走。五遍行、五别境各有其不同功能,因为无量劫来的邪见熏闻,故邪信又自取见深重,虽然闻熏正知见,若不配合伏除性障,无有正见、正定,若无净信就会像《师地论》所说的:【……毁净戒者,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戒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十信位具足的净信者与专研佛法名相者,两者是不同的取向,并非专研佛法名相探讨中观唯识者就具足十信净信,或者可以称谓大乘菩萨;仍然要看他们是否有实际实证的实质,能有实质观行付诸于身口意行为。

所以净信要有正直见,初信位开始就得相信有这样微妙真实心存在与实证,而且是坚定、坚决不移的。若是有时生起了疑惑时,马上接续又生起了信根,提醒自己身中是有真实心;若当有恶知识用相似佛法否定了你的所证,或者用错谬的法义否定了你的正见,也要三思确认再确认,这样的信位方才具足。信位具足后,就看念心住、精进心是否安住,还没有证悟者就让觉知心、思量心继续存在,因为依止这样真净信根与念根熏习正理而精进成习惯,则会成就基础的慧心住,这种智慧是清净且光明的,它与世间智慧是不一样的。开始能够观察、修习一切法,虽然还没有触证如来藏心,对第八识如来藏在无始劫以来不曾在六尘中生起一念,只有觉知心才会在六尘诸法中起念;也能知道如来藏周遍一切法中,但是如来藏本身却是寂静的、澄澄湛湛而不动心的,因为如来藏不属于十八界法虚妄性,所以如来藏是“寂湛”的心。

为什么很努力去学习?因为已经心得决定如来藏妙法已闻熏、已修学,故已在五位净信中发起精进渴求之动力,对于大乘了义法希求闻熏修学,故此除了想要证得如来藏以外,也想要确切知道菩萨需要怎么样次第修学,其与一切法要如何圆满。这些菩萨在我们进阶班里,就有多数学员已逐步符合五根——信、念、进、定、慧,也要有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才能趣向具足净信的大乘菩萨修行。要修大乘菩萨法起码要具有十信,而且要具足显示于身口意行修学,才能说具足净信;因为是净信的菩萨,说法就会格外谨慎小心,宁可自我省思也不敢随意诽谤、推翻善知识所说的真实法,更何况是宣演第一义谛!没有配合证转第八识如来藏来宣说实义法,容易诽谤菩萨藏,毕竟胜妙法甚深极甚深、难思难解。

所以琅琊阁(写手们)的行为,实际上是不符合大乘菩萨应有的格。期盼跟随者宁可旁观省思,切莫等同跟随,一时的摇旗吶喊带来的后果,是未来的不可爱异熟果报,不管信或不信受,第八识如来藏都会记存。他们否定善知识所说的如来藏、否定所证实相,代表他们说的法义已无依凭,只能凭借想像说法,这样说的法当然是戏论。真实期盼他们知错能忏悔,才能回归正法,才是真实菩萨。

他们文中有多数观念错误解说,今天仅以部分提出说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祝愿:闻思正理、修证无碍、得证菩提!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30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上一集下一集